查看原文
其他

LSD 19|皮埃尔·梅纳德的鬼魂

btr 意思意思 2022-08-31


一如《护身符》是《荒野侦探》第二部分第四节的镜像及扩写,《遥远的星辰》重述了《美洲纳粹文学》末章里的“无耻之徒”卡洛斯·拉米雷斯·霍夫曼的故事。


在这儿,“重述”或许不是最准确的词:一方面,波拉尼奥在《遥远的星辰》的简短序言里将叙事权交由他的化身(alter-ego)阿图罗·B,一位“经历过那场恢宏的革命战争,在非洲自杀”的老兵,通过他的回忆,或按波拉尼奥的说法,“根据他的梦想和梦魇”,来讲述那位智利空军中尉的故事(仿佛暗示般,中尉的名字已变作阿尔韦托·鲁伊斯-塔格莱/卡洛斯·维德尔——前者的首字母缩写恰好是ART(艺术);而后者,从语义学上分析,既有“再一次”、“重新”、“第二次”的意思,在古德语中也有“反对”、“面对”、“对于”的意思,而相近的“Weiden”一词甚至有“观看激起我们的性欲和/或我们的性虐倾向的物体时那种病态的兴奋”之意,P72);另一方面,叙事者阿图罗·B希望这个故事“不是别的故事的镜像或深入挖掘,而是这个故事本身的镜像和深掘”。


“我的作用仅限于端茶倒水,查查书,与他和越来越活泼的皮埃尔·梅纳德的鬼魂讨论讨论很多重复的章节是否有必要。”波拉尼奥在序言的结尾这样写道。除了增添了部分支线情节(主要是诗歌圈两位社长的命运)外,《遥远的星辰》与《卡洛斯·拉米雷斯·霍夫曼》的故事主体几乎一模一样,甚至有些段落(包括结尾)的用词都相同——阿连德时期智利左翼诗歌圈里的一位神秘青年在皮诺切特政变后被发现是杀害多名少女的凶手,他一度成为在天空写诗的“先锋派”艺术家,却又因超越底线、在艺术展中展出残害少女的照片而被迫流亡海外,改头换面地成为极右翼诗人、色情电影摄影师、“野蛮作家”的追随者。而《美洲纳粹文学》里马克斯·米雷巴莱斯一节中的这段叙述也是对维德尔的最好评断,“文学是一种隐秘的暴力,是获得名望的通行证;在某些新兴国家和敏感地区,它还是那些一心往上爬的人用来伪装出身的画皮。” 而另一方面,这些重复的章节却又并非简单重复,而是从博尔赫斯那里继承而来的卓越技巧,或者说,那是皮埃尔·梅纳德的技巧。


皮埃尔·梅纳德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德》(译文版王永年译本译作“梅纳尔”)里的虚构主人公,这位法国作家的壮志是”写出一些同米格尔·德·塞万提斯逐字逐句不谋而合的篇章”。而当皮埃尔·梅纳德写出与塞万提斯一字不差的几个段落时,博尔赫斯反而认为皮埃尔·梅纳德“丰富多彩的程度几乎是塞万提斯望尘莫及的”,因为“三百年不是白白过去的,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复杂的事情。只要提其中的一件就够了:《吉诃德》本身。”博尔赫斯将梅纳德的技巧称为“故意搞乱时代和作品归属的技巧”:“这种技巧使得最平静的书籍充满惊奇。把《基督的模仿》说成是路易-费迪南·塞利纳或者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岂不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精神儆戒的充分更新吗?”


如果说博尔赫斯是借皮埃尔·梅纳德的故事、带着些许反讽强调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的话,罗贝托·波拉尼奥便是将这一理论置于皮诺切特政变及独裁统治的特定历史社会语境下考量,通过维德尔(及整个智利诗歌圈)的故事探讨文本的开放性在何种情况下会沦为战争或独裁者的工具(如用来征服南极),思考文学、先锋艺术与政治之间的潜在关联,及至波拉尼奥后来在《荒野侦探》或《2666》中以更宏大的方式展开的、文化、暴力与(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恐惧之间的关系问题。



* Raúl Zurita 的天空诗,youtube截屏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与波拉尼奥的众多小说人物一样,拉米雷斯·霍夫曼/维德尔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1982年6月,曾被皮诺切特政府逮捕并施以酷刑的智利诗人劳尔·苏里塔(Raúl Zurita)出狱后在纽约曼哈顿举行了一场形式上与维德尔一模一样的空中诗歌秀;而苏里塔更成立了一个艺术行动组织CADA,以抵抗皮诺切特的独裁。那么问题来了:波拉尼奥在《遥远的星辰》为何以其为原型,从一个几乎反面的角度对他进行这另一种“重述”呢?或许皮埃尔·梅纳德的鬼魂会这样回答:如果将现实世界本身(及其中的真实人物)视作文本,那么小说也可以成为一种梅纳德式的阅读,毕竟很多年又过去了,“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复杂的事情。只要提其中的一件就够了:《遥远的星辰》本身。”


* 刊于2016年1月30日的《京华时报》


p.s. 


(1) 波拉尼奥与劳尔·苏里塔(Raúl Zurita)之间(未经证实)的“恩怨”可参见此文:http://montevidayo.com/2011/10/a-few-thoughts-on-transvestite-violence-saints-and-hysterical-women-in-raul-zurita-and-lady-gaga/


(2) 关于劳尔·苏里塔(Raúl Zurita),可参考智利导演帕特里克·古兹曼2015年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的纪录片《珍珠纽扣》(El botón de nácar)——不难发现,劳尔·苏里塔的大地艺术,即是罗贝托·波拉尼奥在《美洲纳粹文学》里《维利·舒尔霍尔兹》(P101)一节的人物原型。


(3) 劳尔·苏里塔(Raúl Zurita)1982年6月2日在纽约的Skywrit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MY1ZAZsQ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